“AI技术+”行动有了顶层设计

为深入实施“AI技术+”行动,推动AI技术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,8月26日,国务院对外发布《关于深入实施“AI技术+”行动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提出,加大AI技术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,发展壮大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、战略资本,完善风险分担和投资退出机制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、政府采购等政策作用。
《意见》明确了各阶段目标:到2027年,率先实现AI技术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,新一代智能终端、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%,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,AI技术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,AI技术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。到2030年,我国AI技术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,新一代智能终端、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%,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,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。到2035年,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,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,实施“AI技术+”行动,从技术发展看,有助于顺应和把握AI技术技术演进规律。从国内实践看,有助于推动AI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。从全球形势看,有助于构建更高水平国际开放合作。
深入实施“AI技术+”行动
正当其时
2015年,我国全面启动实施“物联网”行动。十年来,中国互联网取得快速发展,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互联网应用企业脱颖而出。当前,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AI技术正从“辅助工具”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。
在此背景下,深入实施“AI技术+”行动,既是顺应全球技术创新趋势的必然选择,也是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、培育新质生产力、抢占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举措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,当前,AI技术技术加速迭代演进,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,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刻变革。一方面,经过市场初步检验,AI技术已具备解决一些现实场景中复杂问题的能力,对产业降本增效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作用愈发凸显,社会各界应用需求空前强劲,处于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。另一方面,智能化新产品新场景竞相涌现,智能网联汽车、智能穿戴、智能家居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不断推陈出新,智能机器人进工厂、进家庭渐成趋势,各类智能体已在生产生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,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。完备的产业体系,不仅有利于AI技术技术的应用扩散,也为AI技术应用落地提供了丰富场景,推动“AI技术+”模式创新和迭代升级。
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
以硬基础和软建设为保障
事实上,“AI技术+”行动始终是我国数字经济战略布局中的核心抓手。
2024年3月份,“AI技术+”行动首次被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标志着这一行动从产业探索层面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,为全国范围内的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引;同年12月份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“开展‘AI技术+’行动”,将其纳入年度经济工作重点任务,凸显出其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、培育新增长点中的关键地位。
今年以来,“AI技术+”行动的推进力度持续加大: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提出,“持续推进‘AI技术+’行动,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,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”,进一步细化了行动目标与实施路径;7月31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深入实施“AI技术+”行动的意见》,这份专项意见的发布不仅为AI技术技术的持续规范发展划定了边界、指明了方向,更从应用场景打造、产业集群培育、落地机制完善等多个维度提供了系统性支撑,标志着我国“AI技术+”行动进入“顶层设计+具体落地”的全面深化阶段,将有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广度、更深度上实现融合。
《意见》围绕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,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。一方面,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,统筹国内和国际,开展“AI技术+”6大行动。围绕科学技术、产业发展、消费提质、民生福祉、治理能力、全球合作6大重点领域,深入分析AI技术对各行业各领域范式变革影响,前瞻谋划“AI技术+”工作着力点。另一方面,以硬基础和软建设为保障,统筹发展和安全,夯实“AI技术+”行动8大支撑。深刻把握AI技术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,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,围绕模型、数据、算力、应用、开源、人才、政策法规、安全等8个方面,系统构建AI技术基础支撑体系。
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《意见》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,为“AI技术+”行动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。
谈及后续如何确保行动顺利推进,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张闯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AI技术技术迭代速度快、不确定性强,各地应根据其产业基础、资源禀赋等,找准AI技术发展的特色定位,实现错位发展,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投入。
说明:
本文来自网络媒体
纠错:2438514686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