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 3C前沿

财经观察:科技服务业按下“快进键”

来源:人民网 3C前沿 2025-05-17

创新齿轮正在加速转动!

在第九期中科创星硬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结业典礼现场,杭州洛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宁宁的经历格外引人关注。这家曾因技术转化四处碰壁的企业,在中科创星的帮助下,将市场方向调整为新能源汽车配件,不仅实现B轮融资到位,产品更是进入陕西头部车企供应链。

这正是科技服务业加速赋能科技创新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“市场硬通货”的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创新实践,科技服务业发展按下“加速键”,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。

什么是科技服务业?通俗地说,它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,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、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,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,具有人才智力密集、科技含量高、产业附加值大、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。

无论是企业寻求技术突破时的研发设计咨询,还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代理,抑或是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落地所需的技术转移服务、企业产品上市前的检验检测认证,乃至贯穿创新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服务,这些都属于科技服务业的范畴。

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魏巍介绍,2019年至2023年,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年均增长12.3%。2024年,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.8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2%,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,提前完成《“十四五”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》确定的5万亿元目标。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”,而科技服务业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载体。它以智力服务为核心,串联起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的关键环节,成为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的天然“桥梁”。

早在2014年,我国就出台《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首次从国家层面构建起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框架。当前,在扩大内需战略布局下,科技服务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。2022年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(2022-2035年)》提到要“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”。科技服务业正成为连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纽带,为内需市场注入创新动能。

2024年9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工作,标志着我国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进入系统性推进阶段。2025年2月,工信部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对《科技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》(征求意见稿)的意见,提出到2027年,制定40项以上科技服务业相关标准,逐步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业标准体系。

当顶层设计的蓝图遇上地方创新的活力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随着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持续完善,北京、上海、江苏等地也以先行者姿态推出专项政策,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样本。

在北京,科技服务业作为北京市两大万亿产业集群之一,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8%以上,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。近年来,北京市相继出台《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》《北京市科技服务业“双百”工程实施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等政策文件。今年1月又出台《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》,明确3大方面14条政策措施,并建立了由科技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双牵头的工作机制,形成工作合力。

在上海,2024年科技服务业营收增加值达3000多亿元,同比增长8.8%。2024年9月,上海印发《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瞄准国际化定位,推动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落地。2025年4月,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《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并指出,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创新服务体系,更好发挥支撑赋能和引领带动作用。

在江苏,《关于加快培育壮大现代高科技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措施》也于2024年12月印发,启动实施现代高科技服务业倍增行动,突出AI技术、生物技术、绿能降碳等创新全链条和运用全过程,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。

潮涌东方,创新无界。如今的科技服务业正以静水深流之势重塑中国的创新版图,将“象牙塔”中的知识宝藏转化为扎根千行百业的“智慧根系”。随着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速、区域创新实践多点开花、跨界融合持续深化,科技服务的“毛细血管”将助力千万企业在智力赋能中轻装上阵,以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。

说明:

本文来自网络媒体
纠错:2438514686@qq.com

Bluemax-蓝码智能

备案号 | 粤ICP备2024341071号

Copyright ? 2019-2020